【教苑文坛】
也说我的高考
永康中学教师 赵永丽
今天,我去参加高考监考培训,气氛庄严而紧张,置身其中,不由得想起了我的高考。
我的高中生活是在崞阳小镇度过的 ,虽然县址早已迁到原平,但是小镇依然繁华和热闹。十里八村的乡民们称小镇为“城儿”,有什么事情或者需要购置的东西就进“城儿”
那年秋天的一个清冷的早晨,大哥用警用摩托车把我和行李送到学校,我的高中生活就开始了。狭窄的青石板街,两边林立的店铺,古朴的城墙,幽深的城门洞,顶上刻着两个字“明景”,将小镇一分内外。校园内丛生的丁香,门口粗壮的垂柳,寂静的续范亭纪念堂,宽阔的操场……高中三年,求学的艰苦自然是有的,只是这苦历经岁月的沉淀已经记不起来了,记得清楚的是去水库玩耍,数普济桥上的石狮子,到铁路桥附近摘酸枣,偷看班主任写给他小对象的情书至今我倒背如流……1993年7月,我第一次参加高考,毫无悬念的落榜了,没记得有多受伤,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商量着去哪儿补习,分头奔走去寻找学校。
我交了625块钱,成了一名复读生。而且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:理改文。有机化学那分子式太坑爹了,一个也记不住,就这样,我重拾历史和政治,扬帆起航。复读班人头济济也人才济济,偌大的教室挤得密不透风,开学二十多天后,这个文科补习班一分为二。理科生的数学底子在文科班略占优势,初学历史,却是得心应手。待到第二年正月,第一轮复习之后,我自己在作业本上把每个朝代按战争,经济,文化,生产力等制成表格,自编一部中国通史(后来,笔记本被传代使用)。到高考前夕,方觉才入佳境,其乐无穷,我只想再读一年。带着这种心态,我参加了第二次高考。1994年,山西省高考第一年改成了“3加2”模式,文科就是语,数,英,加上历史和政治。因为还想着再复读一年,考试也就没有压力,每一科考完,感觉还好。第二天和同学对答案时,突然发现了我的纰漏,语文主观试卷上的选择题答案我涂在了客观答题卡上,悔煞我也(现在想来,可能是紧张导致吧)!数学的一道计算题,本该是提取公因式,降幂的思路,我用了三次方,浪费了时间,其余一切正常。考完的那一夜,我们回到公寓很晚了,之后是男女公寓对着从窗户扔杯子,书本,听响声。谁的青春不无聊?第二天早上掀开窗户一看,满地的玻璃渣子,满地书页,一片狼藉。之后,相跟真窜散落各地的同学家。
十多天后,从同学家回来了,被爹妈一顿训斥,嫌我不回家,分数也揭晓了,比去年提高100多分,最拿手的语文刚及格。不多也不少,勉强够上一所师范专科学校。我想复读,大哥力主先上学,就这样,完成了鲤鱼跃龙门的蜕变,实现了“理改文,一年成”的心愿。
从学校毕业,再分配到学校教书。寒来暑往,眨眼间就是二十年。我像是一列在既定轨道运行的小火车,学校,教书,教孩子;在家,教孩子,看书。波澜不惊,不疾不徐,书本和孩子成了我命定的因缘,那又什么不好呢?
偶然也会做这样的揣想,要是当年再复读一年,那又会是什么样的境况呢?既然如此,高考又何必紧张,一次也好,两次也行 ,三次搞定也未尝不是好事……不急,我们一切都慢慢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