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清廉实达 > 【清廉家风故事】山西吕梁于成龙: “天下廉吏第一” 清俭家风传世

【清廉家风故事】山西吕梁于成龙: “天下廉吏第一” 清俭家风传世

2023年02月23日 10:59:26 访问量:1088


【盲人三弦书说唱】

说古今,道古今,华夏文明万古青;

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廉吏就要数那于成龙。

于成龙是山西吕梁人,出生在方山县来堡村,

明朝末年考上副榜贡生,45岁才当上清朝县令。

广西罗城到江宁,做官做到正一品,

清正廉洁为百姓“天下廉吏第一”人。

巍巍吕梁山,东与太行并驾,西携黄河奔流。几百年来,在这片被黄土覆盖着的梁峁沟壑间,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被广为传颂,枝繁叶茂的于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,人才辈出。回望黄土高原上的这一名门望族,滋养她的不仅是吕梁这一方质朴厚重的水土,更有那于氏家族“耕读持家、清廉居官”的浩荡家风。

位于吕梁山中段、方山县境内的北武当山,是一座高大雄奇的秀丽山峰。在北武当山南坡的脚下,有一个名叫来堡村的小山村,便是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乡。

于成龙,字北溟,号于山,山西永宁州(今属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)人。明万历四十五年(公元1617年),于成龙就出生在来堡村这一排简朴的窑洞里。明崇祯十二年,于成龙中“副榜贡生”,清顺治十八年(公元1661年),45岁的于成龙才开始步入官场,历任广西罗城知县、四川合州知州、湖广黄州同知、武昌知府、黄州知府、下江防道、福建按察使、布政使、直隶巡抚、两江总督等职。康熙二十三年(公元1684年),卒于南京两江总督府。

在他为官的20余年中,始终坚守“清、慎、勤”之风范,自甘淡泊,清正廉明,一心为民,两袖清风,深得百姓爱戴和朝廷赏识,三次被举“卓异”。老百姓称他为“于青天”、“于青菜”、“于豆腐”,被康熙誉为“天下廉吏第一!”去世后,康熙亲为于成龙御书碑文,追封太子太保,赠谥号“清端”,赐御书匾额“高行清粹”,赐御书对联“历仕甘棠随地荫,两江清节至今传”。

康熙四十六年,于成龙长孙于准,秉承先祖遗风,在整理编纂《于清端公政书》的基础上,总结汲取于氏先祖的家风家训,历时四年,续修《于氏宗谱》,编订《于氏族规》22条,《于氏家训》41条,使于氏族规家训成为吕梁于氏族人世代践行的行为规范。

一、耕读育家风

透过《于氏族规家训》,穿越历史时空隧道,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吕梁于氏族人勤学耕读、行孝乡里的感人画卷。

在吕梁市离石区城西10公里的山坳里,有一座千年古刹安国寺,于成龙45岁出仕为官之前,曾在这里苦读六年,至今遗存有“于清端公读书楼”。置身安国寺,抚碑睹物,于成龙家族“勤耕读,孝乡里,重仁德”的遗风,昭然可见。

于成龙文化研究会会长高林清:

于成龙23岁时考上“副榜贡生”,之后由于明末清初时局动荡,40岁才通过吏部考试成为“候补知县”。这个时候,父亲在家染病,于成龙为了侍奉有病的父亲而没有“补缺上任”,直至父亲去世又守孝三年后,45岁的于成龙才开始步入仕途。

于成龙幼年丧母,父亲续娶李氏,于成龙恪守礼道,对继母非常孝顺。康熙十六年(公元1677年),继母去世,于成龙当时在黄州任知府,由于地方形势紧张,总督奏请朝廷让他在任守制。五年后,于成龙才得以请假回家,这是他为官23年间唯一的一次回乡省亲。其尽忠报国之心、奉亲敬孝之情,由此可见。

正是于成龙对“耕读孝行”的言传身教,其子孙也多以“仁存正德、乐善公益、博施济众”而闻名乡里,受人称颂。

吕梁市离石区安国寺文官所所长陈雷:

于廷翼是于成龙的长子,自父亲于成龙出仕之后的数十年间,于廷翼悉心奉养祖母和母亲,代父抚育两弟,以至成人。他虽然自奉节俭,但在周济亲友族人,以及筑路、修桥等方面,从不吝惜。康熙二十五年,于廷翼把自家的五亩土地捐给了收养鳏寡老病无依者的养济院。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,永宁州连续遭受自然灾害,接着又发生瘟疫,米价大涨,于廷翼与族人每月将家中存粮接济乡人,名为借给,事后却将借据付之一炬。

于成龙之后,长孙于准是于氏家族的又一名吏。康熙四十八年告老还乡后,好义乐施,周人之急,济人之危,州人之中受其恩德者,不计其数。

于氏先祖勤于耕读、孝行乡里的躬行实践,正是《于氏族规家训》中“孝为百行原”、“博施济众,以仁存心”等家风要义的思想源泉和深刻诠释!

二、清廉振家声

“孝行于家而能忠施于国,德被于乡方可勤廉于政。”

顺治十八年,于成龙怀着“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,誓勿昧天理良心”的抱负,抛妻别子,远赴边荒之地广西罗城履职。临行时,他嘱托长子于廷翼:“我做官不管你,你治家莫想我”,以身许家国之志,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终其一生的廉吏之旅。

初到罗城任县令,他插蒿棘为门,以土砾为几案,日食二餐甚至日食一餐,习以为常。百姓怜其清苦,有时凑少许银钱,供其购买盐米之用,他均婉言谢绝;

在黄州八年,益励清介,恶衣蔬食。赴任福建时,仅被褥一束,朝衣一袭,沿途以萝卜为干粮,且作压船之物;

在福建,外藩来的贡船或有所献,他一概拒绝。而布政使衙门常常连薪米也供应不上,他将自己的衣物典当换取食物;

在直隶巡抚任上,他屑糠杂米为粥,与同仆共吃。颁布《严禁馈赠檄》,明令所属官员不准趁着年节收送礼品;

在江南两江总督位上,他日食粗粝一盂,粥糜一匙,佐以青菜,终年不知肉味,百姓因而称他“于青菜”。

山西省文化厅艺术档案馆副馆长电视剧《于成龙》编剧马连伦:

于成龙清廉俭朴的品行,既非刻意清高,也非愤世嫉俗,更非邀功博名,而皆出自于其至诚本性。于成龙曾对僚属说:“我生来无他嗜好,布衣蔬食免饥寒足矣。不知世间有享受事,亦不知馈遗交际欲何为。计俸入自给有余,要钱何用?”他在《劝民节俭歌》中写道:“俭为至宝一字箴,民安物阜无奇术,上为国家养元气,下为黎民储命脉”。其言行操守皆源于他“不昧天理良心”的道德底线和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。

于成龙是廉吏,他清廉自持,甘守清贫,不以为苦,被康熙称许“实为天下廉吏第一。”

于成龙是能臣,他宽严并济,激浊扬清,文而善武,屡著奇勋,被康熙称许“真国家之可重,人所不能也”。

于成龙是好官,他勤政为民,体恤民情,减免赋税,奖励农耕,黎庶之苦,感同身受,开仓赈济,为民请命。把百姓的苦看作自己的苦,把庶民的乐当作自己的乐。

山西吕梁电视台主任记者刘志飞:

康熙二十三年,68岁的于成龙病逝于南京督署中。僚吏们来到他的寝室,只见床头敝筒中,唯有绨袍一袭,靴带二条,堂后瓦瓮中也只有粗米数斗,无不失声痛哭。城中的老百姓得知于成龙去世后,纷纷“罢市”“哭巷”,焚香祭奠,隆重悼念。于成龙的灵柩启运回乡时,江宁城万人相送,哭声震天。其清贫廉政的崇高节操,确实感天动地,永垂青史。

政声人去后,清名在人间。于成龙为官23年,天南地北,只身天涯,以其一生清廉节俭、勤政为民的端严操守,为吕梁于氏家族树立了光前裕后的典范。

三、树规传家训

翻开于成龙长孙于准编修的《于氏族规家训》,“勤耕读、尚节俭,循法礼、孝乡里,廉仕吏、存仁德”的家风要义便跃然纸上。涵盖“勤、俭、学、善、廉”等朴素道理的22条《族规》、41条《家训》,既是对于氏先祖良好品行的总结与传承,更是对后人行为规范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。

“勤耕读尚节俭”

《于氏家训》在第七条、第九条、第三十四条中多处劝导后人:“士子幸而上达,身虽贵显,居家切要勤俭,不可奢靡。待人务宜谦光,不可骄傲。”“种田不离田头,深耕易耨,是其本分。”“我志在富,则当勤俭以致之;我志在贵,则当读书以致之。”

“循法礼孝乡里”

《于氏家训》第一条就提出了“孝为百行之原”的理念,教育后人要孝敬长辈、团结兄弟。同时要守规矩、懂法礼,“勿谓些小之善不足纪,勿谓些小之恶无足畏。”《于氏族规》第六条、第十四条写到:“族中有行善者,果其慈心济众,阴行方便,见义必为,当岁终奖励。”

“廉仕吏存仁德”

《于氏族规家训》强调:“所见、所行、所言,当处处以仁存心。”“德足以服人,才足以驭众,言足以解纷”。要求于氏后人世代坚守“为人以仁存心,做官清正廉洁”的人生信条。

充满朴素劝慰与真诚告诫的《于氏族规家训》,似春雨润物,几百年来指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于氏族人,守本分、务正业,践行“清、慎、勤”的家风要义!

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负责人高春平:

于成龙的孙子于准就很好地继承了祖父于成龙的清廉遗风,从山东临清知州,到贵州、江宁巡抚,他为官清廉,大举善政,康熙曾御书额联,赞其“恺泽三吴滋化雨,节旄再世继清风”。

据《永宁州志》、《于氏宗谱》记载,从明朝景泰年至清乾隆中叶的三百二十余年里,于氏族人中,曾在国子监读书的就有数十人;下至知县,上至总督、巡抚,担任各种官职的有30多人,不论微品小官,还是封疆大吏,亦或士农工商,始终遵法纪、守规矩。

于成龙嫡系第十一代孙于银元:

《于氏族规家训》对我们做人做事影响很大。我自己多次手抄《族规家训》,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知根源、敬祖宗,传家风、树家声,把族规家训中励志齐家的思想用在学习上,用于生活中,做一个有益于社会、有益于国家的人。

物换星移,沧海桑田。

近300年来,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,穿越时空、历久弥新,并以小说、戏剧、广播影视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,被人们广为传颂;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《于氏族规家训》,至今仍闪烁着时代的光芒,彰显着吕梁于氏族规家风在人文熏陶上的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。

【结尾:盲人三弦书说唱】

说了过去说如今,《于氏家规》传后人,

为人处事讲良心,遵纪守法是根本,

勤劳致富守本分,胡作非为行不通,

做官要学于成龙,清正廉明为百姓。

编辑:郑砚伟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原平市实达中学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
联系地址:原平市实达中学 电话:0350-8237178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